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五公开 > 管理公开 > 消费警示

广州市工商局2014年流通领域服装纺织品商品消费提示

发布日期: 2015-03-23 来源: 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字体大小:

(本抽样检验结果及有关数据不得用作商业用途)

广州市工商局

  一、抽查概况

  2014年,我局委托广州纤维产品检测研究院对在广州市流通领域销售的服装纺织品商品进行了质量抽查检验,共抽取了71家生产企业生产的179款样品,51款样品被判定为监督总体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8.49%。。我局已对不合格商品的销售者依据《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同时督促全市销售者做好相同生产者相同规格(款)不合格商品的下架退市工作,对于拒不履行退市的销售者我局将依法予以查处。

  二、抽检标准及检测项目

  本次抽检采用《商品质量监督抽样检验程序 具有先验质量信息的情形》(GB/T 28863-2012)标准和《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4部分:声称质量水平的评定程序》(GB/T 2828.4-2008)标准进行抽样,监督总体为广东省流通领域销售的标称相同生产者、相同商标和相同规格型号商品的集合。依据服装纺织品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商品包装明示采用的企业标准或者企业做出的质量承诺,对甲醛含量、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产品使用说明(标识)、纤维成分含量、耐湿摩擦色牢度、耐洗色牢度、耐干洗色牢度、耐光色牢度、纰裂(接缝性能)、羽绒充绒量、羽绒含绒量、羽绒绒子含量、鸭毛(绒)含量、羽绒耗氧量、羽绒清洁度、羽绒气味和羽绒微生物等项目进行了检测。

  三、不合格项目及其分析

  (一)标识不合格。标识是消费者了解产品性能的主要窗口,如果标识错误或无标识就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判断而购买不适用产品。本次抽检商品标识不合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标准未标注或标注不正确(如针织产品采用了梭织产品标准);二是耐久性标签未标注产品号型或是吊牌与耐久性标签标注的产品号型不一致;三是维护方法标注不正确。标识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部分生产者、经销者对标注要求认识模糊不清、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以致造成有意或无意漏标、错标;此外,部分企业可能存在故意不标注其产品执行的产品标准,以逃避其产品必须满足的质量要求的行为。

  (二)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纤维成分含量是服装产品的主要品质指标,产品原料成分的优劣,是决定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该项目不合格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实测的纤维种类与标注不符;二是实测值与标称值的偏差超出标准允差范围;三是纤维名称标注不正确;四是忽略了低含量纤维的标注;五是未分别标注不同部位的纤维成分含量;六是仅标注了面料纤维成分含量,未标注里料纤维成分含量。纤维成分含量不合格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质量意识淡薄,未对采购的原料进行严格把关,部分送检或者根本不送检而随意标注,或者只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数据而盲目标注;第二,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对于不同批次的同款面料只检验其中某一批次,以偏概全,造成标称值与实测值不相符;此外,不排除有部分企业用低价的纤维代替价格昂贵性能优越的纤维,以次充好。

  (三)色牢度不合格。色牢度是指经过染色的纺织品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纺织品上的染料经各种因素作用(如日晒、水洗、汗浸、摩擦等)而在不同程度上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色牢度差的纺织产品,染料容易脱落和褪色,影响美观,且脱落的染料分子或重金属离子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健康。本次抽检色牢度项目涉及耐湿摩擦色牢度、耐干洗色牢度、耐洗色牢度、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和耐光色牢度。色牢度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面料染色时使用了劣质染料、染色后水洗不充分或者后整理不到位等,而服装企业采购面料时也未对色牢度按相应标准考核所采购面料的色牢度,导致最终成品色牢度不合格。

  (四)接缝性能(纰裂)不合格。接缝性能用于考核服装在穿着或使用过程中其接缝处受到外力作用后纱线产生滑移的程度,也被称为纰裂。接缝性能是考核机织服装产品耐用性能的主要指标,接缝性能不合格不仅会影响服装的美观,也会严重影响服装的使用寿命。本次抽检接缝性能(纰裂)不合格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纱线滑移量超出标准允许最低值;二是纰裂试验过程中试样发生滑脱、布断等现象。该项目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服装面料的质量不过关,如面料过于稀薄、结构较为疏松等;二是服装缝制工艺不合理,如针距密度不足、缝纫方式不当等;此外,部分产品标准变更后,新旧标准对接缝性能的要求有变化,如FZ/T 81007-2012规定纰裂测试过程不得出现织物断裂、滑脱、缝纫线断裂,但其旧版标准FZ/T 81007-2003未有此规定,如果企业未及时根据标准要求增加对相关内容的考核,则可能导致服装接缝性能不合格。

  (五)充绒量不合格。充绒量是考核羽绒服装中羽绒填充物质量的指标。羽绒的充绒量反映了羽绒服装面、里料经缝制后组成的空间中填充羽绒的质量,在使用相同羽绒的情况下,如果一定空间中填充的羽绒越多,那么充绒量也就越大,羽绒服的保暖性就越好。充绒量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人工填充羽绒时,操作不当或控制不严而出现了产品件与件之间的差异;此外,不排除少数企业存在短期市场行为,为节约成本有意缺斤短两欺骗消费者。

  (六)含绒量不合格。羽绒含绒量是指绒子和绒丝在羽毛羽绒中的含量百分比。羽绒服装的保暖性主要是羽绒蓬松的作用,羽绒含绒量和绒子含量决定了羽绒的蓬松度,从而影响产品的保暖性能。含绒量是评价羽绒服装品质和体现羽绒服保暖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含绒量越高保暖性能越好。标准GB/T 14272-2011《羽绒服装》规定,羽绒服装的含绒量明示值不得低于50%,而且规定含绒量与明示值极限偏差为-3.0%,即含绒量的实测值低于明示值不得超过3.0%。含绒量不合格的可能原因有:一是生产企业对标准不熟悉或不了解标准的要求,没有对其产品的羽绒含绒量进行严格测试而凭经验标注,导致含绒量不足;二是一些企业采购羽绒时,未对含绒量的允差范围提出要求,经过羽绒的周转、填充等环节,容易产生含绒量超出标准允差范围;三是部分企业为节省成本,在羽绒中混入过多的羽毛或其它杂物,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牟取不法利益。

  (七)绒子含量不合格。绒子是羽绒含绒量的主要组成部分,绒子主要包括有朵绒、未成熟绒、类似绒和损伤绒。GB/T 14272-2011《羽绒服装》要求绒子含量必须大于或等于含绒量的90%。绒子含量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有:一是加工方法不当,使绒子上的绒丝掉下过多,造成了绒丝含量过高,而绒子含量不足;二是企业对标准不了解,不知道羽绒在含绒量符合标准要求的同时,绒子含量也有具体的标准要求;此外,也有可能部分企业为节约成本,获取更多利润,采用不符合要求的羽绒原料,以次充好。

  (八)鸭毛(绒)含量不合格。鸭毛(绒)含量项目用于考核明示填充物为鹅绒的羽绒服装商品的羽绒质量,根据GB/T 14272-2011《羽绒服装》的规定,对于明示填充物为鹅绒的羽绒服装,其鸭绒含量不得超过绒子总量的15%,鸭毛含量不得超过毛片总量的15%。鸭毛(绒)含量项目不合格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对标准不了解,不知道明示为鹅绒的羽绒服在充绒量、含绒量、绒子含量等符合标准要求的同时,鸭毛(绒)含量也有具体的考核指标;此外,不排除企业为节省成本,在鹅绒中混入过多的鸭毛(绒),以次充好,以牟取不法利益。

  四、消费提示

  (一)消费者购买服装时,尽量在正规的商场或超市中购买有较好信誉的品牌,选购时要看产品及其包装上是否有使用说明(即产品标识),尽量不要选购无使用说明的服装。

  (二)打开包装检查产品是否有影响外观的表面疵点,在接缝处可用手拉一下是否脱缝,缝线是否有脱散,扣子和装饰性的小物件是否缝制牢固等。

  (三)闻一下产品是否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有刺激性气味,可能是甲醛含量高,选购时需慎重。

  (四)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购买纯棉等透气性好的产品,面料应以浅色、手感柔软为宜。

  (五)如果购买贴身穿着或使用的产品,如内衣、被子等,买回去后最好先清洗一下,一则可将一部分有害物质冲洗掉,另外也可将衣服在生产、运输、存放过程中的灰尘、脏污冲洗掉,以便放心穿着。

  (六)留意权威部门发布的商品质量抽检信息,不要购买本次抽检不合格商品。选购到不合格商品时,可拨打12345、12315进行举报。

  附件:广州市工商局2014年流通领域服装纺织品商品质量抽查检验不合格名单

标签:
浏览次数: -
分享
扫码浏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