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情况 > 人大建议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0212086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 2021-05-24 来源: 本网 字体大小:

魏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公平竞争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第20212086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司法局、市国资委、市商务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多次与您沟通协调,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市高度重视公平竞争机制和营商环境建设,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我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原则,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明确了法规依据。

  一、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加强制度顶层规划设计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提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在使用要素、享受支持政策、参与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等方面获得平等待遇,做到公开、透明、可预期。落实国家财税管理和减税降费各项部署。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深入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一业一证”改革全覆盖,全面落实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现“准入即准营”。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畅通投诉建议渠道。

  构建科学有效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一是以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为基础,推动将负责起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包括预算项目采购文件在内的其他涉及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全部纳入审查范围,督促市、区联席会议202个成员单位全覆盖建立内部审查机制。二是积极清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障碍。全面梳理审查我市2019年12月31日前出台的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其他政策措施合计1529件;对2020年出台的398件相关政策文件落实增量审查。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强化刚性约束力。依托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体系构建全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考评机制,不断优化考核评分标准,2020年首次对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分,督促问题落实整改。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求纳入《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地方法规效力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

  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一)商事登记改革再提速

  一是对标世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和规则出台系列改革政策措施。2020年1月印发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印章的通知》,推行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印章政策;2月印发了《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开办企业便利度的意见》,确立开办企业全流程“一表申报、一个环节,最快半天办结”改革目标,同步制定系列细化措施文件,推进开办企业改革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二是全面普及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一窗通取”新模式,环节、时间大幅压减。2020年5月起全市全面推行新模式,实现申请人登录平台一表申办企业,通过流程重组、优化,实现信息同步采集、实时共享,部门同步联办,申请人即可“一窗通取”包含营业执照、印章、发票和税务Ukey的免费“大礼包”,已实现1个环节最快0.5天办结。三是实现我市开办企业零成本。2020年2月10日起全市新开办企业免费领取一套4枚印章;3月16日起向全市新开办企业统一发放免费税务UKey。两项改革措施每年为企业减负约1.7亿多元,广州正式迈入了开办企业政务办理“零成本”时代。

  (二)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做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的修订工作,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措施,认真做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施工作。严格规范全市市场准入管理,对清单所列禁止准入市场,严格禁止市场主体进入;对清单所列许可准入事项,指导监督市场主体按照政府规定的准入条件和准入方式合规进入;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三)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积极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截至2020年底,广州“单一窗口”已规划建设19大业务功能模块,基本覆盖国际贸易全流程。目前单一窗口的注册用户超过6万家,总申报单量超6.5亿,货物申报、运输工具申报、舱单申报的业务应用率达到100%。“单一窗口”框架结构全面深化,实现平台功能前推后移,由口岸通关领域向国际贸易管理全链条延伸。打造与金融机构数据交互智慧平台,拓展规费支付、外汇结算、融资业务。推广“单一窗口”信用保险模块应用,与中信保公司合作,鼓励小微企业使用“单一窗口”在线投保应用功能,扩大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四)服务市场主体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导向,始终坚持“市场有诉求、我必有回应”的服务理念,搭建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着重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咨询委员会和法治联合体,广泛发动民营企业家、专家学者、行业协会等为广州营商环境建言献策。畅通市场主体参与政策制定意见建议渠道,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黄埔等区积极举办企业“吐槽大会”,开门听意见,主动解难题。聚焦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海珠区建立企业服务工作站和CSO首席服务官机制,越秀区启动全国首个商务楼宇“信用走廊”建设,天河区搭建“天和”ODR线上商事案件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等,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常态化服务。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强化信贷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一是抓紧承接落实央行优惠利率专项资金。坚持把迅速用足用好人民银行优惠利率的专项支持资金政策作为首要任务。截至2020年底,在3000亿政策方面,共有141家疫情防控重点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122亿元,总金额全省第一;在5000亿政策方面,市属法人银行机构增加投放优惠利率贷款42.2亿元;在1万亿政策方面,超过1.1家小微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166.6亿元,总金额全省第一;三项政策获得总金额330.8亿元,居全省第一。此外,协调用好央行两个直达货币政策工具。2020年支持在穗法人银行向1000多户小微市场主体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近18亿元;并推动在穗法人银行对2100多户市场主体办理普惠小微贷款延期本金49亿元,累计延期率61%。

  二是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指导广州地区各金融机构通过制定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安排专项信贷额度、开通绿色审批通道、给予特别利率优惠等措施,加大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信贷支持力度。例如,广州银行出台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共渡难关的十五条措施,广州农商银行出台了支持中小微企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十八条措施。两家市属地方法人银行机构2020年共计划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570亿元。推出支持我市文化旅游企业复工复产的专项金融纾困措施,包括以转贷款模式提供10亿元低成本融资资金,由广州银行采取专项信贷资金保障等方式,提供50亿元专项贷款额度。2020年,除上述优惠利率资金外,在穗银行共投放各类抗疫复工优惠贷款2600多亿元,各行加权平均利率都显著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三是推进广州获得信贷营商环境建设。一方面优化获得信贷营商环境建设。对标对表按照世界银行打分标准,持续完善优化我市金融营商环境,牵头参加国家、省“获得信贷”指标的营商环境考核工作;借鉴京沪经验,积极对标国内外营商环境先进水平,印发《关于动产担保统一登记系统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推动广州市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获批开展动产担保统一登记试点工作的城市,助力广州进入全国优化“获得信贷”指标第一梯队。自试点启动以来至2020年底,广州动产抵押初始登记1396笔,涉及主合同金额456亿元,提高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获得感和可得性。另一方面,建设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通过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缺失问题。截至2月末,“信易贷”平台上线金融产品318个,发放贷款220.13亿元;2020年1月,“中小融”平台正式启动上线,截至3月末,平台入驻广州地区银行机构20家、上线金融产品73个,实现贷款发放2.49亿余元;2015年,“粤信融”平台正式启动上线,截至3月末,广州地区通过粤信融累计撮合融资8913笔,成交金额76.83亿元,金融机构发布信贷产品263个,注册企业8.1万家。

  (二)健全地方政府信贷风险分担机制

  健全地方政府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发挥现有各项财政扶持政策作用,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创新,继续实施《广州市政策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实施办法(修订)》,每年安排3000万元用于政策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为科技企业、小微企业、“三农”提供保险支持。截至3月末,共625家企业提交了小贷险的贷款申请。其中:175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31222万元,单笔金额最高500万元,最低30万元,平均保险费率2.99%,平均银行贷款利率5%。

  四、坚持综合施策的“组合拳”,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完善政策文件体系

  发布《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20条工作任务81条具体举措,全方位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牵头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率先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政策,从加强金融支持、降低房租成本、减免缓缴税费、实施援企稳岗、加大财政支持、开展暖企行动等方面推出15条举措。针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的变化,印发《关于应对疫情影响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延长租金减免时间、继续强化金融支持、推动制造业协同复产达产、支持商贸服务行业复工营业、加快外贸企业帮扶、加强政府采购支持等六大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拓市场、保运转、降成本。

  (二)狠抓政策宣贯落实

  “暖企15条”出台后,牵头部门督促各区10天内出台配套措施,各部门一周内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指引,明确支持对象、方式和条件等。连续举办5场暖企专题新闻发布会,发放了5000册政策支持指引汇编,通过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线上政策宣讲会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疫情期间,全市减免物业租金超过2万宗,市区两级国有和集体物业共减免租金近26亿元,涉及各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7万余户。用好用足人民银行优惠政策,共有141家重点保障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122亿元,贷款金额居全省第一。出台多项金融纾困措施,实际发放各类防疫复工专项贷款2600多亿元。发挥政府性担保体系作用,对受影响的中小微企业担保费率较去年同期水平下调1个百分点。开展“访百家园区助中小企业”法律服务暖企活动,为4531家中小微企业“法治体验”,提供法律咨询1648次、解答法律问题2967个。

  (三)创新优化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支持

  实施《关于加强金融支持广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修订)》,新推出21条政策举措。建立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截至3月末,为4.6万家小微企业的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273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占95%以上。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应急转贷机制,已完成17笔共计3931万元转贷业务。国有控股融资担保公司已达8家,市、区两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初步建立,带动全市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方面同比增长超2倍。推动广州“信易贷”平台落地,以信用撬动金融资源,提高信用状况良好中小企业的贷款可得性。充分发挥政策性基金引导项目,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金总规模达88亿元,已支持项目184个,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子基金规模超过34亿元。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已累计为超过3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授信370亿元,累计放款超300亿元。加快推进企业上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行动,加强对民营企业上市挂牌的指导服务,2020年新增民营上市企业21家。

  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提速升级

  出台《广州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明确8个任务、42项具体工作、101条任务清单,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印发《关于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 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实施方案》,配套实施授权放权事项清单(2020年版),聚焦调整国资布局结构、推动资源整合、加快创新发展。

  (二)健全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

  依法厘清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边界。累计完成3家企业(累计21家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验收工作,完成5家企业17名外部(独立)董事任免,外部董事参加董事会共计249次、表决议题1092项,进一步提升董事会规范、科学、高效运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构建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及激励机制

  总结广汽集团职业经理人试点经验,推进职业经理人试点扩面,对竞争类企业进行专题调研研判,指导越秀集团等有关企业制订开展职业经理人试点实施方案,并按程序报批。拟订《监管企业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工作指引》,推动建立与市场化选聘相适应,与岗位职责相匹配,与业绩紧密挂钩,薪酬能升能降,岗位能聘能退的市场化选聘和激励机制。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我市将结合“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对标国际一流,全力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和营商环境4.0改革,以强化公平竞争审查为抓手助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推动我市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感谢您对我市市场监管等部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年5月19日


标签:
浏览次数: -
分享
扫码浏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